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真心拥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视野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9:18   来源:开云体育网页版

  文章的内容,来自最近和一些跨国公司中国高管的交流。文章的题目,来自星期六早晨醒来时飘入脑海的一首旋律。

  2014年6月12日,GE医疗斥资1亿美元在天津空港经济区建设的天津磁共振生产基地正式落成。

  磁共振设备的一个关键组件是超导磁体,超导磁体的一个核心零部件是超导线,当时中国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生产。

  为减少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GE医疗开始寻找有潜质的中国供应商,并在西安发现了一个企业,叫西部超导,在稀有金属领域有很强研发能力。通过合作,西部超导从零起步开发出了超导线,并在日后发展成全球头部超导线供应商,不仅给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这样的国际企业供货,也给联影医疗、东软医疗、健信核磁等本土企业供货。

  2023年5月8日,GE医疗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化基地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奠基,一期项目生产核医学分子影像关键设备——回旋加速器。

  11月28日,在第一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国务院领导到GE医疗展台参观。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兼CEO张轶昊介绍说,成都基地从奠基到12月1日产品即将下线,体现了“比中国速度更快的还是中国速度”。

  巧的是,去年我到天府国际生物城调研时,他们给我介绍的案例之一就是GE医疗。生物城由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合作共建,为引进这一个项目,高新区的强项是把项目谈下来,双流区的强项是土地供应和报批,他们一起努力,使得“项目签约之时就是动工建设之时”。西部超导我没去过,但不久前在西安调研时听说了,也写到文章里。

  近年来,确实有跨国公司收缩、转移、撤出在中国的一些业务。但也有相当多跨国公司像GE医疗这样,正在更深地融入中国,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动力引擎。

  我说:“虽然悲观情绪很浓,但还是能够正常的看到很多力量的成长,无论是地方(如成都高新区)还是供应商(如西部超导)还是GE医疗。”

  张轶昊说:“面对挑战,大家都要重新调整战略和方法,reinvent ourselves。”

  从张轶昊的分享中,我发现了不少有意思、有价值的观点。比如他提出,不把自己当“外人”,走向“全面国产化”,并据此制定了KPI。

  跨国医疗设施企业的一大挑战是中国政府明白准确地提出,慢慢地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有的省份发文要求省内公立医疗机构,“进口医疗设施清单”之外的产品不得进口。

  但跨国公司并非前路渺茫。因为根据《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进口产品是指通过中国海关报关验放进入中国境内且产自关境外的产品”。所以,跨国公司在中国国内生产的医疗设施产品也是国产,同样享受国产待遇。

  GE医疗进入中国已经几十年,从上半场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产品和技术,同时基于本地需求做一些调整的“本土化”,到下半场更多是在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配置供应链的“全面国产化”,已发生了深刻的嬗变。GE医疗在全球销售的三分之二的CT在北京基地研发生产,60%的造影剂在上海造影剂生产基地生产,一半的磁共振产品在天津基地生产,40%的超声主机在无锡基地生产。

  GE医疗还和本土企业有多项合资。2023年2月,国药集团所属国药器械与GE医疗中国签署协议,宣布在中国成立一家由中方控股的医疗设施合资公司,打造全球领先的医疗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和生产线。

  在全面国产化进程中,GE医疗中国建立了三大KPI:首先是内循环,包括国内营收占全球比例(目前为15%),本土生产比例(目前在中国销售的GE医疗产品80%是国产);其次是外循环,也就是在中国生产的产品的出口金额(目前GE医疗每年在中国国内的采购额约为100亿元人民币,涉及1000多家供应商、150多家核心供应商);第三是中国创新,即公司所注册的产品有多少是基于国内研发(据第三方统计,目前GE医疗在中国获批的三类证中,77%为中国国内注册,即中国团队研发、在中国申请注册的产品技术)。

  张轶昊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有足够空间容纳民企、跨国企业和国企一起发展。良性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意味着患者能获得更好、更安全、更便宜的产品,“事实上,大部分跨国企业最大的挑战是面临着更高、更严格、更多的客户的真实需求,而非来自同行的竞争。大部分在中国失败的跨国企业,并不是因为同行做得好,而是这一些企业没有把客户服务好。”

  过去十年,GE医疗在中国的开发团队创新并推出了120多款上市产品。张轶昊希望,未来创新速度能够加快一倍,比如能10年推出200个创新成果或者5年推出100个创新成果。

  阿斯利康是在中国业务顶级规模的跨国药企。其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先生对我说,他相信中西合璧的创新,相信那些坚持“跨国企业本土化,国内企业国际化”的企业会有更好的发展。

  1993年,阿斯利康以无锡为第一站来到中国,第一个十年主要是引进创新药;

  2001年,看到中国制造的巨大潜力后,阿斯利康投资超过1亿美元建立了无锡供应基地,开启“制造本土化”之路,后又在泰州、青岛建设了生产供应基地,目前已向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供应“中国造”的优质药物;

  2013年,阿斯利康设立中国创新药研发部,2019年升级为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目前中国研发管线多个,与全球管线关键项目的同步研发达到100%,并朝着更早期的研发拓展。

  在和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王锦对话中,王磊说,跨国公司一定要扎根本土化,否则你的创新很难与中国真实的情况紧密结合。

  在创新方面,阿斯利康持续扩容本土创新生态圈,打造了“三驾马车”——中国智慧健康创新中心、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

  “我们首先通过创新中心,把诊疗一体化的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通过5G技术整合数据,这样不论患者在哪里看病、做检查,都能连接得上;接着,我们剥离了研发中心,并与国投创新投资管理公司合资成立迪哲医药(注:阿斯利康持股41.5%),2021年12月登陆科创板。本来我们不做长期资金市场,但通过向长期资金市场学习,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如何成功剥离业务、上市并保持重要股东角色。我们还向中金资本学习做产业资本,投资初创企业。因我们非常明白,阿斯利康只是诊疗一体化全链条上的一个小环节,需要依赖整个生态圈的合作伙伴才能持续不断的发展,如诊断公司、器械公司、上下游公司等。同时我们要反哺生态圈相关方,让各方有利润,形成业务模式。我们广泛地开展各种战略合作,将国外的管线跟中国的管线完美结合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大创新蛋糕,真正帮助世界各地的患者享受创新的福利,解决患者的问题。”

  下一个十年,阿斯利康中国的目标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在中西合璧上更进一步,在引入海外高品质的产品与技术的同时,坚定拥抱中国创新,推动中国创新“出海”,以中国产业优势链接全球机遇。阿斯利康在中国的一些经验,如以雾化室为代表的诊疗一体化创新,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复制,成功落地。

  “我看到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变迁,从大市场和高端医药的制造商,演变为全世界重要的创新源泉。这对跨国企业领导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你不懂科学,不懂创新,不向外界学习,不向长期资金市场学习,不向初创企业学习科学,不向院校学习转化科研成果,怎么领导企业和行业?”

  “以前我们把国外的管线药品拿到中国报批、进口,由本地生产;现在是In China, for global,中国的管线药品在中国发明、在中国生产,然后走向世界。行业里不仅有竞争,也有合作,不仅能走进来,也能走出去。”王磊说。

  最近一段时间,在和很多跨国公司中国高管的交流中,我清晰地看到了如下趋势:

  1、虽然经济全球化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分化、圈子化、安全考量和本地化要求抬升等变化,但商业力量的本能依然是发展,合作、融合、磨合的主基调并未中断。中国对跨国公司仍有很大吸引力,且这种吸引力正从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向资本优势、研发优势、创新优势迁移。

  2、中国市场很卷,对跨国公司构成了很大挑战,但跨国公司如能意识到,竞争可能是锻造他们新的能力、打破过去的优越意识和习惯做法、超越自我的“健身房”,他们就非常有可能在中国进行创造性的调整,实现超越,并继续成为行业的楷模和标杆。这也需要企业家精神和主人翁意识,需要跨国公司在最高决策层面来优化,如赋予中国团队更大的、全面的自主性。

  3、对中国来说,跨国公司是促进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力量。绝对不能低估他们的价值与贡献。他们过去有价值,现在有价值,将来同样有价值。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发展阶段对中国方方面面的高质量带动,也表现为,在中国企业出海的大背景下(很多相当于出到跨国公司的母国去了),他们是可以很好借助的合作力量。

  4、从政府角度看,努力打造“三合一”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三合一”不只是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也是指国企、民企、外企。让他们在中国有竞有合,一体包容,长期并存,这是前无古人的经济试验,也可能正是中国活力和韧性的来源。这方面一定要想透,想透了,就不会摇摆,不会三心二意,而是一心一意。如此才能让跨国公司形成稳定、长期的预期,并且有公平感。

  “在中国全力发展研发,不仅能直接满足中国客户的真实需求,研发成果还能反向输出给全球。”

  “原创科学国外目前还领先,跨国公司的管理和体系也很深厚,但中国的优势是追赶快。我们要相互拥抱。”

  毋庸讳言,现在有从中国移出业务的跨国公司,有犹豫不决的跨国公司,有在“中国+1”或“中国+N”中权衡的跨国公司,而我相信,那些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跨国公司,大概率会赢得未来。

  安利(中国)总裁余放说,2023年3月安利增资6亿元用于升级、扩建广州生产基地,同时还将在中国建设自有有机农场,发展更多认证有机农场,从原料端发力助推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升级。安利这样做,是因为看到了健康中国的大趋势、大市场,且安利纽崔莱本来就是有中草药文化基因的国际大品牌,曾两度参与有关中草药现代化的国家十三五科技攻关项目,研发和生产的中草药系列新产品已经在全球热销。展望未来,安利相信中草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巨大的机会。

  眼光决定选择,选择决定未来。王磊说:“当长期资金市场处于寒冬的时候,也是做大量交易与合作的时机;就业形势不乐观,也是招聘人才的最好时机。所以最坏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时候,关键是在最坏的时候你要做好布局,才能拥抱最好的时候。”

  现在有太多“分”的声音,在我看来,在一个分化、分割的世界里,如何开辟商业的“融时代”,并借助商业的力量让世界更和谐,这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2024年,我会围绕中国企业出海和跨国公司拥抱中国创新,做更多的调研和报道,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时代”,添砖加瓦。

13916152339